在这里 追寻民族交融的印迹

2023-09-08 12:48:00 【关闭】 【打印】

  

青少年参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图片来源:国家民委) 

  “洪武皇帝说:这君长是真正的忠臣,给予功名,赐给印章,另加锦帛。”

  这段彝文古籍中的文字,记载了明太祖朱元璋对贵州杰出的彝族女首领奢香夫人的封赏,是中华民族团结交融在彝族文史记录中的印证。

  北京民族文化宫正在举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中,这样的各民族古籍记载还有很多。通过摘录翻译和讲解员的娓娓道来,配合精心挑选的文物,向观众展开了一幅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长卷。

  此次展览由国家民委主办,分为大一统、大交融、大团结三个单元,展出1500余件文物古籍。自8月1日开展以来,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交流交融历史的丰富展品让广大观众大开眼界,很多普通人耳熟能详的感人故事,在这里见到了当年的实物、记载。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大一统”单元重点展示古籍。(民族画报记者 陈涛 摄)

  “大一统”单元通过新石器时代的陶器、汉代的青铜器、唐代的文书、辽代的三彩器、西夏的宿卫牌、金代的铜镜、元代的纸币、清代的达赖班禅敬献中央政府的礼品,以及历朝历代体现‘大一统’思想和制度的古籍等,从思想理念、制度实践、价值追求三个维度展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

  重点展示古籍包括《汉书》《隋书》《宋史》《明实录》《大明一统志》《大清一统志》等。其中,《大明一统志》和《大清一统志》格外引人注目。书中古朴的地图上,清晰勾勒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态。

  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彭勇说:“《大明一统志》是明代官修地理总志,突出了皇朝总志寓含政治观念的意识,反映了将‘大一统’思想融入国家意志,推动疆域广阔、民族众多的多元一体格局发展,已成为儒家盛世的重要标志之一。”

   

  唐朝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琴与长鼓。(图片来源:国家民委)

  “大交融”单元通过古籍、服饰、乐器、婚俗礼品等展品,从文化上的兼收并蓄、经济上的相互依存、情感上的相互亲近三个方面展现中华民族在交往交流交融中发展壮大的脉络和凝聚不散的历史密码。

  展品中包括珍贵古籍《番汉合时掌中珠》。该书汉文、西夏文双义双音对照,既有蒙书的性质,又有辞书的特点,反映出当时西夏独创性的编辑能力和卓越的学术水平,在辞书编辑、出版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番汉合时掌中珠》是党项人骨勒茂才于1190年编写的,是现存最古老的双语教科书。”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孙伯君介绍,“骨勒茂才在该书序言中说,学会‘番言’,是中原团结‘番人’的重要途径;学会汉文,则是‘番人’学习中原文化的重要手段;而学习中原文化,无疑是‘番人’发展进步的重要一步。”

   

  “三千孤儿入内蒙”的相关展品。(胡帆 拍摄)

  “大团结”单元则通过一系列珍贵文物和资料,展现中国共产党从成立至今一脉相承的中华民族大团结的深邃思想与丰富实践。

  这里陈列有藏文、蒙古文、朝鲜文、维吾尔文、哈萨克文等版本的《共产党宣言》,见证了马克思主义在各民族的传播;展出了库尔班·吐鲁木写给毛泽东主席的信,带观众重温库尔班大叔骑着毛驴上北京的故事;此外还有内蒙古抚养三千孤儿的相关文件、衣服、物件,见证了各民族互帮互助的无疆大爱。

  在展厅里,观众还可以看到代表史前文化大交流辉煌成果的彩陶文化之马家窑陶壶,唐朝文成公主带到吐蕃的琴与长鼓,出土自新疆的喀喇汗王朝桃花石可汗铜币,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纸币实物中统元宝交钞,见证西南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历史的清代彝文古籍《西南彝志》……行走在展厅里,就像徜徉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历史长河之中。

  “通过参观展览,观众可以深入了解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形成发展历史,可以了解各民族共同开拓了辽阔疆域、共同书写了悠久历史、共同创造了灿烂文化、共同培育了伟大精神的历史,可以亲身体验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深刻感悟中国共产党百年民族工作伟大成就,增进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副司长、一级巡视员钟廷雄说。

  据悉,展览将面向社会公众长期开放。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