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3月3日电(王坤朔)2日,全国人大代表、湖北省文联主席、湖北省文史馆馆长熊召政接受新华网专访。今年是熊召政第五次参加全国两会,他一直关注文化领域的话题。如何找寻丢失的传统文化?要用什么样的文化去滋养年轻人、滋养老百姓,从而保证我们的文化竞争力?熊召政带来了自己的思考与见解。
《中国诗词大会》的火爆让大众感受到了古典诗词的魅力。熊召政表示,诗是中国文学最古老的样式之一,也是最迷人的文体之一。在古代,诗歌表达了老百姓的想法和生活现状,通过广泛地读诗,可以了解自然知识、民间疾苦。
“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播思想和信息的作用,古代通过诗来认知世界。”熊召政建议,年轻人应该背诵诗词名篇,虽然不一定专门研究诗词,但诗词应该成为年轻人的人文修养功课。
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在很多人眼里代表着“新”与“旧”,两者该怎样更好地融合?对此,熊召政表示,“新”、“旧”都是相对的说法,文化是“新中有旧,旧中有新”。
他以穿衣为例,从古至今,人们的穿着从兽皮到锦衣华服,衣服的面料、制作工艺都在创新,但衣服用来遮体的基本功能是亘古不变的。文化也是一样,不论形式如何变化,内涵怎样延伸,但服务对象始终是人。
在中华文化史上,堪称经典的作品灿若星河,在今天,我们该如何创造更多经典作品?
“经典的传承与创作在于从事这个行业的人借鉴传统文化与历史,来构建更加契合现代实际的经典;同时精神坚守也至关重要,然而现实中却非常难实现。”熊召政表示。
“一切经典都是在冷板凳上写出来的”,他引用了唐诗“雨中黄叶树,灯下白头人”来表现经典精神:一个人两鬓苍苍,回忆年轻时怀揣着梦想,到晚年还锲而不舍,坚持要创造一生最好的作品,这就叫“经典精神”。
在访谈中,熊召政特意提到当前的影视与文学市场缺少对理想的坚守。他说,电视剧是丧失文学尊严的重灾区,历史似乎成了玩偶,任意搞穿越、妄评古人,让人很痛心。
“一个民族的任何一个作家、剧作家,都要尊重本民族的历史,具有为民族找回尊严、为民族传承经典的职业初心。文学作品不论变换成电影还是电视的形式,都应该继续保持文学的尊严和崇高性。”熊召政接受采访时如是说到。
熊召政最后提到,“没有‘经典精神’和理想坚守,就没有一个国家的文化希望,更谈不上这个国家的文化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