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自贸区建设透视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024-08-01 11:10:00 【关闭】 【打印】

 

 
山东自贸区青岛片区

 

  开放是中国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对外开放呈现全域、全面、全方位推进态势,在广度和深度上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改革不停顿、开放不止步。从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可以看出,经济体制改革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举措,对对外开放提出了更高要求。

  开放成果丰厚

  自带制度创新基因的中国自由贸易区(以下简称“自贸区”)是近年来建设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成果的完美呈现。刚刚成立半年有余的新疆自贸区是西北沿边地区首个自贸试验区。据乌鲁木齐海关统计:2024年上半年,新疆外贸进出口总值2206.3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8.4%,高于全国增速42.3个百分点。

  2013年,自贸区建设从上海启航。十年后,“一枝独秀”变为“百花齐放”,22个自贸区逐步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统筹沿海内陆沿边的高水平改革开放创新格局。

  好风凭借力。元初数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入驻上海自贸区十多年来,规模不断拓展,仓库面积从800平方米扩充到2万多平方米,业务也延伸到欧美、日韩、新西兰等几十个国家。董事长黄影明介绍,“按货物状态分类监管”制度的施行,把不同工厂、不同品牌、保税货物及非保税货物都放在同一仓库,统一管理配送,成本低且易管理。这让很多企业选择上海自贸区作为商品进入中国的窗口,元初也因此成为许多外企在亚太市场的配送中心。

  十多年来,创新性的基础性、核心制度层出不穷,一系列敢为人先的措施为对外贸易提供了优良营商环境。全国第一张外商投资准入负面清单、第一个国际贸易“单一窗口”、第一个自由贸易账户……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上海自贸区这块大试验田,不断培育新良种,成功经验传播开来,推动了全国范围内的开放型经济发展。

  截至2023年9月,自贸区已累计向全国或特定区域复制推广302项制度创新成果,涉及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金融开放创新、全过程监管等多个方面。2023年上半年,21家自贸试验区以不到千分之四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占全国18.4%的外商投资和18.6%的进出口贸易。

  联合国贸发会议全球化与发展战略司司长柯睿智认为,中国的开放正不断升级,自贸区用战略性和科学性的方式,因地制宜地发展,对于全球经济做出了很大贡献,在此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可以帮助发展中国家更好地应对挑战。

  2023年11月,国务院印发《全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推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高水平制度型开放总体方案》。不久后,习近平总书记到上海考察时强调,在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率先开展压力测试,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深入推进跨境服务贸易和投资高水平开放,提升制造业开放水平。自贸区建设向构建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提质增速。

  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

  “中国开放型经济体制的构建是一种渐进式的发展道路。”上海财经大学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副院长、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丁晓钦介绍,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就指出,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对经济体制改革作出部署。“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正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这是中国在推进投资和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方面的大胆创新探索,以此加快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体系和监管模式。”

  2018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推动商品和要素流动型开放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强调制度型开放在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重要性,通过对标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和国际市场体系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推动建设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此后,2020年,中国对外开放五大举措落地,对外开放进入了以制度型开放为特点的新阶段;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若干意见》的发布,明确了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总体要求和目标;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报告更是明确指出,要在未来五年内促进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基本形成。

  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中指出,“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我们主动作为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战略举措,要围绕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制度型开放为重点,聚焦投资、贸易、金融、创新等对外交流合作的重点领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完善配套政策措施,积极主动把我国对外开放提高到新水平。”

  放眼世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迅速崛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站在更高起点加快构建和发展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是主动探索对外经济合作新模式新路径,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建设的必然要求,也是应对纷繁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局势的重大战略举措。”丁晓钦表示,“唯此方能更好利用全球资源和市场,深化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产业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加快塑造高质量发展的新优势。”

  具备更加开放的经济新体制的中国式现代化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多年来,开放型经济的丰厚成果,为世界经济注入了强大活力。

  从服装、家具、家电到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科技含量满满的中国“新三样”享誉全球,外贸提质升级,书写了中国产业向智能化、绿色化方向转型升级的亮眼“成绩单”。7月12日海关总署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历史同期首次超过21万亿元。

  送往迎来。在用科技推动世界美好生活的同时,中国市场的大门亦越开越大。

 

 
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的芦潮港集装箱中心站,场地上堆满了进口汽车和集装箱

 

  2023年2月全面恢复线下贸易展会后,服贸会、广交会、进博会等重大展会如约而至。来自世界各地的展商来华展示全球好物,依托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共享机遇。《中国展览经济发展报告2023》显示,2023年中国共举办经贸类展会3923场,办展总面积1.41亿平方米,均超越新冠疫情前水平。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指出,把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同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紧密衔接起来,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二十届三中全会同样强调,要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完善推进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机制。

  十年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最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平台,一批批重大工程项目和“小而美”项目赢得世界赞誉。数据显示,预计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可使相关国家760万人摆脱极端贫困、3200万人摆脱中度贫困,将使全球收入增加0.7%-2.9%。

  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可以不断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和持续的动力源泉,为现代化建设注入动力,构建具备更加开放的经济新体制的中国式现代化。

  丁晓钦提出,下一步要以创新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动力。“一部改革开放史,就是一部创新史。改革开放40多年的宝贵经验充分证明,创新就是改革开放的生命。”他表示,一方面,要有理念的创新,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需要有一系列的创新理念来引领和支撑;另一方面,也要有科技的创新,要破除体制机制障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深度融合,消除科技创新中的“孤岛现象”,进一步扩大科技领域的对外开放,更好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以科技创新作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战略支撑。丁晓钦认为,在此过程中,要以制度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核心,进一步继续深化贸易投资领域体制机制改革,扩大市场准入。加快制定重点贸易和投资领域开放标准,促进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更广领域扩大外资市场准入。

  同时他强调,“当前,全球经贸规则的重点正加快从货物贸易向‘货物贸易-服务贸易-投资’转变。我们必须适应这一趋势,推动货物贸易优化升级,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机制,积极引导外资更多投向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放宽外商投资准入,完善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实现高质量引进来和高水平走出去的双向投资格局。”

  丁晓钦还表示,要以法律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保障,以安全作为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底线,为更高水平开放保驾护航。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