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开创发展型国际合作新范式

2025-04-27 17:19:00 【关闭】 【打印】

  十多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超越了传统国际发展援助方式的局限,基于平等互利、开放包容的理念,以务实合作推动互利共赢,开创了全球协作的新模式,成为深受欢迎的国际公共产品和国际合作平台。这一倡议不仅促进了共建国家的经济发展、改善了民生,还通过尊重各国的主体性和多样性,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全球经济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

  尊重他国主体性 因地制宜精准合作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采取因地制宜、量体裁衣的发展合作方式,不是简单复制某种既定发展模式,而是深度契合各国实际,回应其核心发展诉求,通过精准施策推动合作伙伴的综合发展环境优化,体现了对发展中国家主体性的尊重,创造性地解决了传统发展援助中普遍存在的水土不服问题。

  许多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面临基础设施滞后、产业结构失衡等发展瓶颈。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领域,过去十年,中国企业承担了200余个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包括雅万高铁、中老铁路、匈塞铁路、凯富峡水电站等标志性工程。这些项目大大改善了相关国家的基础设施条件,有力促进了经贸往来。例如,中老铁路的建成运营推动老挝实现从陆锁国陆联国的历史性转变,为东南亚区域互联互通注入新动能。中国制造的机电产品、农产品以及老挝、泰国的天然橡胶、热带水果等通过中老铁路双向奔赴。

  基础设施的改善显著降低了区域经济合作的交易成本,为深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奠定基础,同时还催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沿线国家产业布局优化和经济结构调整。基础设施项目的实施过程本身也是技术转移和经验分享的过程,有助于提升东道国的工程建设和运营维护能力。这些多维度的结构性影响,使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精准合作方式具有了持久的发展效应。


2024“一带一路商协会大会在福建福州开幕。大会旨在搭建互联互通有效平台,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经贸、文化、科技等多领域交流合作以及海上丝路的繁荣发展

  激活造血机制 内生驱动协同发展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不仅优化了合作伙伴的外部发展环境,更重要的是激发了其内生发展动力,实现了从输血到造血的根本性转变。

  中国与共建国家的合作突破了简单的资本输出,转向更深层次的产业升级与结构转型,既符合国际产业分工演进的客观规律,也满足了共建国家谋求产业现代化的内在需求。东南亚国家通过承接中国产业转移,充分发挥本地要素禀赋优势,推动产业体系多元化发展。例如,柬埔寨纺织产业、越南电子组装产业的崛起,既是产业转移的结果,更是区域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成效。

  在价值链整合方面,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帮助发展中国家突破了传统国际分工体系的束缚,使其参与到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环节。比如,中巴经济走廊项目不仅解决了巴基斯坦的能源短缺问题,更带动了工业能力的整体跃升。

  更深层次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了一种新型国际合作关系,各方通过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更加公平、更有效率的发展机遇。通过激发内生动力、深化产业协作、优化价值链布局,推动了发展中国家自主发展能力的整体提升,为破解全球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长期导向 强调可持续合作

  以耐心资本模式为依托,通过系统性制度创新和长期性资源投入,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起支撑发展中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从投融资模式看,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了以国有企业为主导、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投资体系。这种多层次的金融支持体系超越了传统商业投资的短期逐利取向,为发展中国家的长期发展提供了稳定可靠的资金保障。截至20247月,丝路基金已在70多个国家和地区投资超过243亿美元;亚投行成员已达110个,批准融资总额超过500亿美元,动员资本超1700亿美元。

  中国一直秉承授人以渔的理念,通过合作平台向共建国家分享了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园区发展等成功经验,加速了技术、标准和管理经验的转移。例如,中老铁路、蒙内铁路等项目不仅改善了交通状况,还通过培训为当地培养了熟悉铁路运营和维护的本土人才。在产业合作方面,中国企业与相关国家合作共建的海外产业园超过70个,其中包括中马、中印尼两国双园和中白工业园等项目。

  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这种长期导向的投入机制还体现在对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重视上。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注重将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生态保护有机统一起来。通过建设一批惠民生、重环保的项目,推动当地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

  开放包容 构建多元合作格局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设门槛、不划阵营、不设限条件,充分尊重各国的发展道路选择权,以开放性的制度安排和包容性的发展理念,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合作体系,得到国际社会广泛认可。截至目前,中国已同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在发展战略、技术政策、管理规则等方面发挥协同效应,共同制定推进区域合作的规划和措施。通过与俄罗斯欧亚经济联盟、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蒙古国草原之路、菲律宾多建好建规划、沙特“2030愿景等国家发展战略的对接,实现了发展理念的互鉴和发展规划的协同。这种战略协同不仅促进了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更推动了各国发展战略的有机衔接,展现了发展合作的整体性思维。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坚持义利并举的价值取向,开创了一种兼顾道义与利益的新型国际合作模式。中华传统文化中以人为本”“以德为本”“义在利先的思想,与当代国际发展合作的理念高度契合。这种价值取向既注重整体利益,又不拒绝各方的诉求,既强调道义担当,又承认利益诉求的合理性。在实践层面,共建一带一路中也有各类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接地气的小而美项目,中国派遣了2000多名农业专家,推广菌草、杂交水稻等技术,帮助亚洲、非洲等地区推进乡村减贫。中国企业还在共建国家实施了300多个民生项目,援建非洲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总部,帮助解决饮水难题。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通过搭建多层次的合作平台,构建起开放包容的国际合作网络。中非合作论坛、中国东盟博览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平台的建立,为各方对话协商提供了重要渠道,推动形成了多元参与、共同治理的合作新格局。这种机制充分体现了协商民主的现代治理理念。(责编:崔小琴)

  李 远 山东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24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