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是诗歌大国,我们优美的语言完全可以通过话剧走向世界。就像中国观众可以欣赏莎士比亚的作品,外国观众也可以通过话剧感受中国语言的魅力、中国文化的魅力。”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对《今日中国》记者说。作为导演,田沁鑫创作了很多经典剧目,包括《四世同堂》、《北京法源寺》、《青蛇》、《赵氏孤儿》等等,以及近两年的新剧《受到召唤・敦煌》和《苏堤春晓》,都深受观众的喜爱。近年来,她一直在思考和探索如何通过话剧这种艺术形式的创新表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增进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的对话。
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国家话剧院院长田沁鑫
读懂“中国式审美”
谈到中国话剧出海,田沁鑫表示,《青蛇》是最具代表性的。这部剧早在十年前就曾受邀参加在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举办的“世界舞台:2014国际戏剧节”,并亮相英国爱丁堡艺穗节。2024年,为庆祝中法建交60周年暨中法文化旅游年,在法国巴黎近郊的凡尔赛会议中心现场放映了《青蛇》的高清视频,并配有法语字幕。这部脱胎于中国经典传说的作品,被田沁鑫导演赋予了崭新的视角和生命力,也收获了现场观众的热烈掌声。
田沁鑫指出,《青蛇》的创作本身就是国际合作的成果:舞美设计来自德国,灯光设计和音乐作曲来自苏格兰。此外,苏格兰国家剧院还给予了技术支持。中欧联袂的艺术家团队为这个中国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量身设计了独特的舞台效果,营造出一派中国烟雨江南的婉约气象。
“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田沁鑫回忆说,美国肯尼迪表演艺术中心的艺术总监在“香港艺术节”上观看了这部剧,主动发出邀约,请《青蛇》团队赴美演出。
“让我吃惊的是,西方观众在看到‘人、佛、妖’三界的设定,以及‘由蛇变成人’的故事情节时,并不觉得陌生,反而被中国式的审美深深吸引,并产生了强烈的艺术共鸣。”田沁鑫说,很多美国观众在看到白蛇和青蛇曼妙的身姿和惊艳的表演后,不禁好奇:“中国姑娘腰身都这么灵活自如吗?”听说这个故事就发生在杭州,他们表示:“一定要去杭州亲眼看看这样的姑娘!”
在田沁鑫看来,《青蛇》展现了一种独特的中国式审美。故事里既有中国式的浪漫与大胆,也隐藏着对情欲、信仰、独立和坚持的探讨。“这种中国式审美在国际舞台上是一个非常独特的存在。”她说。
《四世同堂》、《青蛇》、《苏堤春晓》、《受到召唤·敦煌》的剧照和海报
《四世同堂》是另一部在亚洲地区很有影响力的作品,先后在香港、澳门、新加坡等地演出。全剧的时间跨度长达十四年,讲述了抗日战争时期,北京胡同里普通人的生活。“这部现实主义的话剧要求演员的表演非常生活化,再加上全剧的时间跨度和家国情怀,非常考验演员的功力。”田沁鑫指出,“这部作品的角色全是平民,堪称一部‘平民史诗’,也因此引起了亚洲观众普遍的情感共鸣。”
《四世同堂》演员合影
“最近,我们在筹划把体现‘北宋气象’审美格调的作品《苏堤春晓》推向海外。”田沁鑫介绍说,《苏堤春晓》是一部历史题材的话剧,讲述了北宋大文豪苏东坡先生一生的际遇,旨在通过苏东坡的故事,让千年北宋文化在新时代“流动”起来、“传承”下去。
在创作中,中国国家话剧院的主创团队不断挖掘宋代文化的精髓和时代价值,尝试在舞台的方寸之间呈现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北宋画卷,做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用中国话剧艺术向国际观众传递中华文明之美。
田沁鑫指出,苏东坡作为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在海外的汉学圈,尤其是日本、韩国和越南等亚洲国家,拥有大量的研究者和爱好者。世界人民熟知俄国的普希金、德国的歌德、英国的莎士比亚,中国的大文豪苏轼的独特气质、风骨和才情,同样可以赢得更多的国际关注。
话剧《苏堤春晓》
“文化+科技”融合激发“文化觉醒”
关于如何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交融,让古典文学与现代话剧艺术相‘中和’,创造艺术精品,田沁鑫表示,这是新时代文艺工作者必须回答的课题。实现这种交融与“中和”,其根本不在于简单的元素拼接,而在于深刻的“文化觉醒”。沉淀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不是尘封的遗产,而是取之不尽的灵感宝库。只有带着这样的文化自信和创作自觉,才能真正激活传统,在当代重焕生机。
为此,田沁鑫在数字文艺作品、数字演艺新业态方面进行了很多探索。“科技和艺术的结合是不断打开想象力的过程,非常有趣,也很值得探索。”田沁鑫告诉记者,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就是这样一次有意义的尝试。
这部剧讲述了两个跨越时空守护敦煌的故事:2035年,身处数字敦煌时代的青年张燃,深受敦煌艺术研究所首任所长、“敦煌守护者”常书鸿精神的感召,决定投身敦煌艺术的守护与传承;而在1935年,留法学生常书鸿则被中华艺术瑰宝莫高窟所召唤,毅然决定回国投身莫高窟的保护。两个不同时代的人,用一生的时间,共同守护和传承这片土地上的文化瑰宝。
作为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敦煌曾是一片丰饶的绿洲,也是国际商贸中心,更是多元文明交汇融合的典范。为了还原“二月含青绿,三春带紫花”的古代敦煌盛景,主创团队首次尝试使用AI技术,运用3D特效、即时拍摄、二维动画等多种科技手段。在演出地北京国家速滑馆内,他们搭建起了多屏互动,以便快速切换1935年至2035年的多维历史时空,并通过影视化拍摄与次元动画相结合,呈现电影叙事视觉。
AIGC技术的使用,在舞台上复现了敦煌昔日盛景,也还原了盛唐时期敦煌壁画与彩塑最初示人时的鲜活原貌,使观众深切感受到了文明重生的震撼。“这样大胆的尝试让观众见证了科技与艺术碰撞出的无限可能,也把作品打磨成跨越国界的精品文化载体,让中华文明的生命力和中国式现代化的先进水平在国际舞台上得以绽放。”田沁鑫说。
音乐话剧《受到召唤·敦煌》(峰平山海团队摄)
此外,为了持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自2022年起,中国国家话剧院连续举办了三季“青年导演创作扶持计划”,将艺术创作与青年人才培养相结合。项目以古典文学“现代化转译”为命题,从《水浒传》和《牡丹亭》两部名著中撷取素材,带动青年导演夯实基本功训练,创新戏剧表达,探索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新路径。
“我们共扶持了31位青年导演,打造了32部小剧场作品。其中,《蓟州疑云》和《三生路》两部作品经过进一步打磨,成功孵化升级为大剧场剧目。”田沁鑫说,《蓟州疑云》改编自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浒传》,自2023年推出以来,获得了良好的票房收益和观众评价。今年,剧院还将推出大剧场版《三生路》,这部改编自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让观众在青年导演清新通俗、妙趣横生的舞台呈现下,感受古典名著的经典意蕴。
田沁鑫憧憬着未来,并表示:“我们还将推出‘青年编剧创作扶持计划’,以青年编剧为扶持核心,以提高剧本质量水平,丰富优秀剧本储备,建设高水平艺术创作人才队伍为目标,为戏剧事业储备更多的青年有生力量。”
田沁鑫导演(右二)与《四世同堂》的部分演员合影
“文明交流互鉴”的先行者
谈及艺术作为跨越语言和地域的文化载体,在促进民心相通、展现真实立体的中国形象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和魅力,田沁鑫意味深长地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为我们建立自己的戏剧理论提供了根本遵循。我们拥有五千年的文明积淀,理应也必须建立起能与世界对话的、属于我们自己的戏剧话语体系。换句话说,“‘中国式演剧观’是新时代赋予我们的一份文化使命。”
究竟什么是“中国式演剧观”?田沁鑫解释说,“中国式演剧观”是中国地域、环境、文化所产生的演剧形式,蕴含着表演者和观众之间的一种审美关系,由此逐渐形成一种演剧和观剧习惯。它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首先,它的根深植于中华文脉。中国戏剧艺术可以上溯到先秦的“优”、汉代的百戏,再到元杂剧和明清的昆曲、京剧。它的思想底色是儒、释、道三家共同孕育的,强调“明德义理”与“家国情怀”的文化精神。
其次,它的核是“诗意”与“功夫”的结合。“诗歌式的浪漫主义”赋予中国戏剧写意和抒情的色彩;而“功夫式的表现主义”强调演员身上扎实、程式化、技巧性的看家本领。
最后,它的魂在于一种独特的观演默契。中国的戏剧追求一种“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辩证境界,演员以精湛的“功夫”呈现“装扮”的游戏,而观众则在“跳进跳出”的共情中,与舞台达成一种“既认功夫,又不当真”的东方审美默契。
2025年7月4日,观众在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欣赏田沁鑫导演的《四世同堂》。(汤亮摄)
“在构建‘中国式演剧观’的道路上,戏剧工作者要努力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先行者’。”田沁鑫表示,2023年3月,习近平出席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发表主旨讲话,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提倡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人类文明进步,推动人类现代化进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新时代的创作中,我们既要深入挖掘中华文化具有普遍共鸣的精神内核,让中国故事既体现中国特色、中国审美,又要以当代视角激活文化基因,找到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共通点’。”田沁鑫告诉记者,当外国观众在中国戏剧中看到中国人如何面对困境,无论是个体层面关于信仰、独立与坚持的挑战,还是民族层面抵御侵略的抗战精神,以及中国人如何理解“天人合一”的理念,自然会感受到中华文明的温度与深度。而这便是文明对话中很有力量的一种方式。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