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亚洲文明大会>新闻

促进亚洲文明在互鉴中发展的中国智慧——访英国东亚理事会秘书长麦启安

2019-05-18 10:20:00 【关闭】 【打印】

    5月15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拉开帷幕。在“亚洲国家治国理政经验交流”分论坛上,英国东亚理事会秘书长麦启安(Alistair Michie)发表了题为《亚洲解决方案造福人民》的演讲。他说,许多欧洲国家的政治体系严重破裂,正在产生民族主义和反全球化的危险力量。更令人担忧的是,来自美国的报道称,美国国务院正准备应对“与中国的文明冲突”。鉴于这些趋势,在北京举行的这次会议“充分体现了亚洲领导力的智慧,这对世界来说是真正的福气”。   

英国东亚理事会秘书长麦启安

  跟随中国文明发展的脚步而来 

  20年前,受到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博士《中国科学技术史》一书的影响,我来到了中国。这本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的30卷鸿篇巨制彻底改变了我对文明以及对中国的理解。”麦启安说。 

  在过去的30年里,麦启安先生先后到访了中国的28个省、市,并在2013年获得了“中国政府友谊奖”。 

  麦启安说:“一个外国人,如果不理解中国过去的发展模式,就很难真正理解这个国家。”  

  在麦先生眼中,过去40年,中国的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在人类历史上都是前所未有的。而这一切正得益于中国持之以恒的五年发展规划,这为经济、社会和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明晰的指导路径。   

  文明在互鉴中焕发活力 

  谈到不同文明间的交流互鉴和相互学习,麦启安说:“一直以来,我都痴迷于亚洲和中国文明如何与世界文明彼此交融,不断焕发新的活力。”在他看来,这一持续的过程可以向上追溯到2000多年前。“我常常惊叹中国如何兼收并蓄不同文明的思想,又能够塑造出具有中国鲜明特色的新思想理念。” 

  2000多年前,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与此同时,中国的发明创造也传到了欧洲,并彻底改变了世界,这一文明互鉴的过程对英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杰出的英国学者弗朗西斯·培根爵士(1561-1626)曾写道:“印刷术、火药和指南针,这三大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面貌——首先是文学,其次是战争,最后是航海。” 

  人类文明步入现代社会后,欧洲成为马克思主义和资本主义的起源地。这两大理念的提出也对中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人类文明并未因此止步,中国和亚洲国家仍在不断提出新的发展理念。1954年,中国政府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堪称伟大的全球性贡献。”麦启安指出,“我坚信,在人类历史上,改革开放理念的提出是中国对世界和平与可持续发展贡献的最伟大的礼物之一。” 

  文明仍在延续。麦启安说,由中国政府倡议、亚洲国家广泛参与的“一带一路”成为新的创举,在未来几十年必将释放出巨大的发展潜力,并为世界上许多国家带来互惠互利的发展。   

  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世界和平发展 

  麦启安表示,他对本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寄予很大的期待,希望能够见证亚洲和中国的国际关系发展变化。他说,2012年以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在为中国乃至全世界制定一种新的外交政策典范。 

  麦启安表示,习近平主席在诸多演讲中,反复强调各国之间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学习的重要性。召开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就是在释放一个强有力且积极的信号,亚洲国家已经做好准备走向世界。 

  “当今世界面临诸多挑战——气候变化、核武器和不稳定的全球金融体系,这所有的挑战只有通过文明间的对话交流和密切合作才能得到妥善解决。”麦启安说,“促进广大亚洲国家的文明对话,加强亚洲以至全球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这让未来构建一个和平、可持续发展的世界充满了希望。” 

  “当然,这并非易事,却也并非没有可能。亚洲国家应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贡献。”麦启安说,自己对本次大会和亚洲在世界文明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深信不疑,并信心满满。  

  希望更多人关注中国智慧 

  “在515日上午的主旨发言中,我们再次听到习近平主席强调各国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和相互学习。这是一个强有力且积极的信号,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麦启安说,非常钦佩习近平主席对于文明对话的深刻阐释。“2012125日,我在人民大会堂受到习近平主席的接见,他告诉我,‘我们(中国)呼吁构建促进平等、互信、包容、互鉴、共享的国际关系’。” 

  在麦启安看来,世界应该仔细聆听习近平主席对于文明之间包容互鉴的思想阐释。习主席的这一思想由来已久,早2012年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时,他就提出了文明互鉴、包容发展的思想。 

  “作为一个欧洲人,我希望世界上有更多的人尊重和理解他的这些睿智的思想。”麦启安说。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