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后,海外华侨不分派别、职业,男女老幼同仇敌忾,在“抗日救国”的旗帜下团结起来,参加抗战,沈尔七、张炎、李林就是其中的三位。
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起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这场战役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第一场重要战役,也是抗日战争中规模最大、战斗最惨烈的战役
三次回国参战的沈尔七
沈尔七原名沈庆炬,1914年出生在闽南,17岁到马尼拉谋生,当过店员,印刷工人,他参加菲律宾华侨总工会青年工人俱乐部的活动,接受进步思想,后被推举为俱乐部的执行委员,开始走上革命道路。
1934年,沈尔七因在华侨工人运动中表现积极,被选为华侨总工会的组织部长,负责建立基层组织、领导工人罢工等工作。1936年初,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由宋庆龄等人在上海发起组织)决定在菲律宾建立分会,由高剑峰、沈尔七等人负责筹备,沈尔七被选为该分会的秘书长,主持日常工作。
1937年11月初,菲律宾华侨救国义勇队成立,沈尔七以民武分会代表的身份担任该队总领队。1938年1月中旬,义勇队离开马尼拉。
这是沈尔七第一次回国参战。他利用各种机会发表演说,向祖(籍)国人民报告了南洋各地华侨抗日救亡情况,表达了海外侨胞回国参战的强烈愿望。之后,他们奔赴龙岩,被编入新四军二支队,易名菲律宾华侨回国随军服务团,北上抗日,沈尔七被任命为该团团长。
为了向旅菲华侨传播祖(籍)国抗战的真实情况,加深侨胞对抗日部队的了解,继续动员爱国华侨青年回国参战,沈尔七接受任务返回菲律宾,夜以继日奔走于菲华各界,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向侨胞报告了祖(籍)国抗战形势和八路军新四军的抗日战绩,在华侨华人中掀起了捐钱捐物和报名回国参战的高潮。不久,他组织成立了慰劳团,并于1939年5月率慰劳团从马尼拉回国。这是沈尔七第二次从菲律宾回国参战。
1940年底,遵照江南指挥部的指示,沈尔七经由上海、香港再次返回马尼拉,动员旅菲华侨以人力、物力和财力支援前方将士,继续为祖(籍)国的抗战事业而奔忙。
1941年11月间,沈尔七第三次离开马尼拉,准备回国参战。当他在香港逗留期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占领了香港。沈尔七同原在香港工作的同志,以及民主人士如何香凝、邹韬奋等人,在中共地下工作人员的掩护下,撤入广东省东江地区。
“皖南事变”后,沈尔七又奔赴祖(籍)国投身南陲抗日队伍—广东人民抗日游击总队,任第二中队政治指导员兼党支部书记。1942年2月,沈尔七率惠阳游击队参加深圳葵涌的战斗,击溃敌军之后,调往新编的“与成队”(为纪念何与成烈士而取名的游击中队)任政治指导员。同年他因伤而积劳成疾,患上严重的肺结核病住院治疗,担任了医院政治指导员。1942年底,国民党187师偷袭医院,残杀伤病员和医护人员(史称“铁岗事件”),为掩护其他伤病员撤离,沈尔七饮弹牺牲,年仅27岁。
沈尔七
越南华侨名将张炎
张炎,祖籍广东省吴川县,12岁随父返回祖(籍)国。20世纪20年代初,张炎经堂兄引荐参加粤军。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由于他身体强壮,作战勇敢,从勤务兵逐级升至营长。1931年,张炎任十九路军第一二二旅旅长兼第六十一师副师长,曾代理师长职务。
九一八事变后,张炎参加了第十九路军军长蔡廷锴发起组织的“西南国民义勇军”,任独立旅旅长,请缨北上抗日。其时第十九路军已调戍京沪,他们准备出发之际,日军在上海发动进攻,“一二·八”事变爆发。张炎随即率部从南京开赴上海,先后在蕴藻浜、庙行等战役中浴血奋战,重创日军。
1933年春,日军大举进攻热河,蔡廷锴组织“援热先遣抗日军”,并自任总指挥,谭启秀任第一旅旅长,张炎任第二旅旅长。3月25日,援热部队从福建出发。张炎旅于4月初到达韶关地区,计划会合粤桂援热部队,经湖南郴州北上,支援热河抗日,但他们到达耒阳时,南京国民政府已与日本签订了《塘沽协定》,命令先遣军返闽。张炎北上抗日愿望又未能实现。
南京失守后,张炎回广东参加抗战,把救乡报国作为自己的天职。1938年2月,他接受第四战区司令长官余汉谋的委任,返梅县担任广东省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一区统率委员会主任委员。他立即动员散居高州六属的原十九路军将士起来抗日,成立第十一区统率委员会,设办事处于梅县隔塘庙,并提出“抗战利益高于一切”、“保家卫国,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等口号,号召各县成立民众抗日自卫团。张炎以身作则,说服堂兄张世德的家属把所藏枪支献出,用于武装地方团队;同时把自己在广州湾、香港的部分房产变卖,作为活动经费。随着南路抗日救亡运动的蓬勃发展,张炎于1939年3月任第七区行政督察专员后,将原来的战时乡村工作团改为专署的战时工作队,不久又扩大为700多人的学生队。在共产党人的帮助下,张炎在南路先后培训了3000多名军事政治干部,使南路政治面貌焕然一新。
1945年1月13日晚张炎、詹式邦率所部700余人,分三路进攻吴川县城,次日攻下,迫使顽军400余人全部缴械投降。19日,张炎把起义部队改编为高雷人民抗日军,自任军长,詹式邦任副军长,曾伟任政治部主任,下辖两个团,拥有轻机枪18挺、迫击炮两门和大量步枪。
张炎、詹式邦的抗日民主武装起义震动了国民政府,广西省政府主席黄旭初致蒋介石电称抗日武装起义“声势浩大”、“延及本省”。军委会命令国民党第三十五集团军副总司令朱晖日等督率团队“严剿”,并在化县成立指挥部,由茂阳师管区司令钟锦添、副司令萧仲明直接指挥“追剿”。张炎所在部队在化县官桥与顽军激战,将敌一个连击退,旋即向化县中垌转进,与特委领导的抗日游击队主力共同击溃顽军一个营,歼敌一连。30日,特委率部到达廉江三合时,张炎部队和特委派出的陈醒亚独立大队也到达该乡的灯草村。
次日,张炎、陈醒亚部队从灯草出发,在武陵与哨兵连发生战斗,俘获50多人,打了一个胜仗。
2月3日,张炎及其随员十多人进入广西,经陆川到博白县英桥乡,即被博白县自卫队逮捕,押至玉林收监。张炎被扣押一个多月中,未经审讯,蒋介石即下令就地枪决。张炎在敌人面前,铁骨铮铮,誓不低头,视死如归,慷慨就义。
张炎
印尼归侨抗日女英雄李林
李林的真实姓名已不可考,两岁时父母将她卖给一位姓李的华侨。养父给她取名李秀若;长大后,秀若因崇拜列宁而以列宁的中文译音,结合自己的姓氏,改名“李林”。李林童年时随养父母来到爪哇(今印度尼西亚);1930年,由于双亲离异,年仅14岁的她随养母回到祖(籍)国。李林先后进入厦门集美学校、上海爱国女子中学就读。在由爱国人士陈嘉庚、蔡元培创办的这两所学校里,风华正茂的李林很快崭露头角。她体育天赋极好,不但擅长游泳和掷铁饼,还是校篮球队队员;她多才多艺,口琴吹得一流,文章也写得棒。更让老师和同学吃惊的是,她“不爱红装爱武装”:把头发剪成男式,穿男装,十足一个“假小子”。
1935年“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在北京爆发后,李林组织爱国女中的学生投入到声援“一二·九”的行动中。次年,李林加入“抗日救国青年团”,并组织大中学生沿沪杭铁路北上来到松江县。
在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下,日寇铁骑一路南下,早已加入共产党的李林随晋绥边区工作委员会撤到山西阳明堡时,坚决不愿后退。在她的竭力争取下,边工委同意她自行“招兵买马”,再出雁门关,转战平鲁县。
在李林的努力下,雁北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很快就组建起来,她自己任政治部主任,推荐王零余任队长。从此,李林杰出的军事才能在战场上得到充分发挥。
1938年3月,游击队第八支队与号称“草原枭雄”的汉奸李守信部队偶遇。初次上阵的李林勇猛冲杀,但游击队寡不敌众被打散。李林冒着被出卖的危险,四处寻找战友,重建队伍。当年5月,李林受命率军北上。她组织队伍突袭击溃日军的骑兵中队,并缴获100匹战马。从此,“女游击队长”在雁北声名鹊起。
为了就近利用资源,上级把原第八支队改编为八路军120师6支队骑兵营,由李林任教导员。从小在南洋长大的李林决心要当一名好骑兵。她虚心地向王零余队长请教,多次从马上摔下来,但从不言退。经过十多天的苦练,终于可以手持双枪立身马背了!
此后,李林率领骑兵营先后取得“麦胡破敌”、“虎口夺马”、“夜袭红沙坝”、“奇袭长林、岱岳镇”等胜利。尤其是在攻打大同的战役中,她学南北朝名将陈庆之长途奔袭的案例,半小时内重创日军,威震敌胆。李林的英勇事迹在晋绥两省被百姓广为传颂。日军无奈地称她为“顽皮女太君”,还出重金悬赏其头颅:无论死活,李林体重有多重,就赏银元多重!
1940年2月,李林与屈健在雁北右玉县结婚。当时正值日寇对晋绥边区的第9次大扫荡,形势紧张。婚后李林留下短短一句“先打败日本鬼子”后就返回抗日前线。
根据上级安排,李林离开骑兵营,到晋绥边区负责地方党建工作。李林以十二分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把朔县乱道沟一带的农村干部集合起来,展开培训。日寇从汉奸口中得到消息,派重兵包围了她们。由于缺乏作战经验,又没有武器,敌众我寡,形势万分危急。
千钧一发之际,李林毅然决定带领一个排引开敌人注意向东突围。她站在马蹬上向日寇射击。两次冲入敌阵,面对重兵李林边退边战,身中多弹,最后用枪里仅有的一颗子弹射向自己的喉咙,壮烈牺牲,年仅24岁。
李林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