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霸权主义、保护主义甚嚣尘上,地缘政治冲突不断加剧,对全球安全和稳定构成威胁与挑战。国际贸易和金融市场遭受严重冲击,全球治理走到了新的十字路口。
2025年9月1日,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天津召开。图为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主会场外景
上海合作组织(下称“上合组织”)作为目前世界最大的区域组织,在全球治理与区域合作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各方对其通过重要会议凝聚共识、推进行动抱有高度期待。本次上合组织天津峰会(下称“天津峰会”)的召开承载着重大意义,也凝聚了各方的深切厚望。
为世界和平稳定贡献“上合力量”
作为上合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天津峰会开启了上合组织发展的新篇章。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二十五次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上发表了题为《牢记初心使命 开创美好未来》的主旨讲话,全面总结了上合组织的成功经验并擘画未来合作蓝图。成员国领导人批准了《上合组织未来10年(2026—2035年)发展战略》,确定了未来合作的方向与路径。
除在成员国元首理事会这一核心议程中凝聚共识、规划未来外,天津峰会还通过“上海合作组织+”会议这一重要平台,将上合组织的合作视野进一步拓展至全球治理领域,推动峰会成果从区域合作层面延伸至国际治理维度。在会议上,习近平主席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强调“奉行主权平等”“遵守国际法治”“践行多边主义”“倡导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引发热烈反响。这一倡议不仅为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指明了方向,也为上合组织未来发展提出了新目标。
安全合作是上合组织的起点,也是区域合作的重要支柱。24年来,各方不断深化多层级安全领域合作,维护了亚欧大陆的安全与稳定,为区域经济发展与人文交流奠定了坚实基础。
当前,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和地区安全形势,各方将强化安全合作,建立上海合作组织应对安全威胁与挑战综合中心、打击跨国有组织犯罪中心、信息安全中心、禁毒中心等区域安全合作新平台。此外,还将深化国际信息安全领域合作,共同打击网络犯罪和网络恐怖主义,提升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与挑战的能力,保障地区的持续安全与稳定,为动荡的世界注入更多稳定因素。
2025年9月2日,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在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揭牌成立。据介绍,成立“合作中心”是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的重大成果
以开放创新培育合作新动能
坚持互利共赢原则,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将加强与各国在深化能源、基础设施等领域合作,提升贸易和投资便利化水平,扩大绿色产业、数字经济和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合作,打造合作新增长点,探索合作新规则,助力各国产业转型升级,共同迈向现代化,增强上合组织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
第一,推动绿色产业合作。落实《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关于加强可持续发展合作的倡议》,加强各国新能源战略对接,促进区域能源转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的设立,旨在深化各方对话交流、推动务实项目合作、加强绿色标准对接,为绿色产业供应链融合发展与重大合作项目落地提供支撑,助力先进绿色技术联合研发及成果推广。为进一步推进区域清洁能源发展、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能力,中国承诺未来五年将同上合组织其他国家携手,实施新增“千万千瓦光伏”与“千万千瓦风电”项目。
第二,扩大人工智能领域合作。中国—上合组织国家人工智能应用合作中心的建立,将通过共建高质量数据集和语料库、推动数据安全有序跨境流动,提供数据共享及模型共享等公共服务,开发人工智能主权大模型,建立标准互认机制,设立产业供需对接绿色通道,构建人才培训体系。在围绕夯实人工智能发展基础、提供开源开放服务、加强产业合作对接、促进人才培育等方面加强务实合作,共同促进人工智能技术普惠应用。
第三,深化数字经济领域合作。2025年上合组织数字经济论坛提出,各方将加强政策沟通和发展计划对接,推进数字经济合作机制化常态化,全面提升数字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水平,深入推进数字技术创新成果互惠共享,共同构建多边协同的数字安全治理体系,激发区域数字经济新活力。
在拓展区域数字经济合作领域,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合作平台已正式建立。该平台将结合各国资源禀赋、产业优势与合作需求,强化供需对接、深化生态合作,广泛吸引上合组织多元主体参与建设,最终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实现数字基础设施“硬联通”、数据规则标准“软联通”与数字经济人才“心联通”。
此外,中国天津社会科学院发起成立上合组织数字经济智库联盟,联合高校、研究机构与企业打造产学研一体化合作平台,为上合组织数字经济发展提供前瞻性研究支持与应用成果转化服务。同时,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大数据合作中心设立“哈萨克斯坦数字技术交流基地”“中国广州数字技术培训基地”“中国重庆数字技术培训基地”3个分支机构,构建“技术实训—学术交流—产业对接”多位一体平台与境内外“国内实训+国际交流”双轮合作体系,既提升区域数字能力储备,更推动了上合组织数字经济合作从技术互补迈向生态共建新阶段。
树立文明互鉴的“上合示范”
尊重文明的多样性,谋求共同发展的“上海精神”成为人文交流的指引。近年来,成员国实行免签政策便利了人员往来,促进了各国在教育、旅游、医疗、科技等领域的合作,成效显著。未来,上合组织将以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为使命,促进多领域民间合作。
在教育领域,西安交通大学建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高等教育合作中心、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建立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中心等,都将助力各国现代化建设培育技术人才。
同时,中国始终践行以人为本、注重行动导向的全球治理倡议,致力于让各国人民共享合作成果,助力缩小区域发展鸿沟。中国计划向有需求的上合组织成员国合作实施100个“小而美”民生项目合作,切实回应各国民生关切。自2026年起,将在上合组织专项奖学金现有规模基础上实现名额翻番,并同步实施博士生创新培养计划,联合培育学术科研领域的卓越人才。
未来5年,中国拟在成员国建设10所“鲁班工坊”,提供1万个人力资源研修培训名额;同时,还将为上合组织其他国家开展500名先天性心脏病患者治疗、5000例白内障手术实施及1万例癌症筛查工作,以务实行动增进各国人民福祉。
践行捍卫公平正义的“上合行动”
上合组织成员国始终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在区域合作中坚持平等参与、平等决策、平等受益。坚决反对冷战思维、阵营对抗与霸凌行径,坚定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同时,期待通过联合国切实保障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系中的代表性,并始终支持以世界贸易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
对此,“上海合作组织+”模式有效为其拓展了合作空间:一方面,通过完善组织机制建设,持续推动提升上合组织治理水平,着力打造新兴经济体合作典范;另一方面,不断扩大与联合国、东盟、欧亚经济联盟等多边机制的合作,同广大发展中国家共同完善既有治理制度与规则,推动全球治理朝着公平正义、普惠包容的方向迈进,切实维护全球南方共同利益。
此外,“上海合作组织+”模式的实践成效不仅体现在治理水平提升与多边合作拓展上,更在组织“朋友圈”扩容与影响力提升方面持续发力。天津峰会上,成员国已一致同意接收老挝为对话伙伴,并决定将上合组织观察员与对话伙伴合并为上合组织伙伴,进一步扩大“朋友圈”,显著提升上合组织的国际影响力。
从筑牢安全屏障到激活创新动能,从深化民心相通到完善全球治理,天津峰会以一系列务实成果,彰显了上合组织在复杂国际形势下的责任与担当。未来,随着“千万千瓦”清洁能源项目落地、 “小而美”民生项目惠及民众,以及“朋友圈”的持续扩容,上合组织必将以更开放的姿态、更协同的行动,推动区域合作迈向更高水平,为全球治理改革贡献更多“上合智慧”,助力构建更加公平正义、普惠包容的国际秩序。
刘华芹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