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本刊特稿

霍刚:一个空间就是一个世界

2024-08-01 16:48:00 【关闭】 【打印】

霍刚的抽象画作品

  不久前,被誉为“华人几何抽象艺术先锋”的画家霍刚首次来香港参加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收获热烈反响。霍刚的艺术起源于文化巨变的时代,由战时走到当下,92岁高龄的他从年轻气盛到苍颜白发,70余载未曾放下画笔,至今创作不辍,一颗赤子之心不改。


台湾现代抽象派艺术家霍刚

  向大师求教 远涉重洋 

  霍刚于1932年在南京出生,7岁时随家人移居重庆。孩提时,他便展现出对艺术的兴趣,常以家具当画布。后来在台湾求学期间,当时的学校教育不能满足他对艺术的巨大渴求,课堂之外,霍刚为求进步,决定自己另觅老师,就此结识了影响他艺术生涯的李仲生。

  李仲生是台湾现代艺术的先驱和艺术教育家,启发学生“不在技巧而是观念”,喜欢在咖啡厅设流动教室。

  跟随李仲生学习期间,霍刚开拓了更自由的创作方式。“最深刻的是老师提到画画有很多内容,这个内容不只是一种表象呈现,还有很多学问在里面,要慢慢去学习、慢慢去想、慢慢去体会。”

  向大师求学期间,霍刚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家受李仲生的观念启发,共同创立了“东方画会”,决定脱离传统,探索绘画的未来。

  霍刚第一次出国是在1960年代初期。当时出国非常困难,但霍刚难以抗拒欧洲当代艺术的吸引力,带着工作10年存下来的一点积蓄、稿费,加上朋友的帮忙,凑够路费远赴重洋。

  初到米兰,他就参与了“庞图国际艺术运动”,而这也成为他创作上的一个关键里程碑,对超现实主义颇有兴趣的霍刚开始转向几何抽象的创作。回忆这一人生转折点,霍刚表示,“出去以后看了更多,我发现抽象的东西更能够表现自己。”

  与此同时,霍刚与当地不少画家成为好友,如Giuseppe Capogrossi、Antonio Galderara等。大家经常互串画室相互交流,让他开始对西方艺术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在米兰旅居的经历,促成了霍刚作品中两种文化的对话。

  几何抽象与东方写意相融合 

  初到米兰时,霍刚一下子置身于当时欧洲各种前卫艺术的环境之中。为此,他开始反思自己该如何创作出和他人不一样的作品。在这样的思考中,他逐渐走上了探索东方思想和文化内核的道路。自小和祖父学习书法中的“永”字的那一撇启发他将东方书法、金石印刻等元素,转化成作品中斜出侧插的短直线条,从而形成属于自己的艺术风格。

  霍刚认为,“中国人比较注重诗意、淡雅,西方人则比较注重科学,这两者结合就可能成为一条新的路子。”于是,霍刚在抽象的西方媒介中纳入中国元素,在其作品里,用贯穿始终的圆、点和三角形,来标示中国文字的根基结构,并构建出水墨线条和东方的空间概念。

  独特而抽象的图像,融汇了霍刚近一个世纪东西思想碰撞的哲学精华,也浓缩了他数十年来对绘画的孜孜发掘。他借由点与线的反复堆栈,揭示绘画的内涵,在西方媒介营造的诗意中,蕴藏着东方精神哲理。

  在长达50年的旅欧创作生涯中,霍刚在欧洲举办了无数次展览,将他独特的东方艺术语言带给了西方世界,被知名国际策展人Sabine Vazieux盛誉是“华人几何抽象艺术的先锋”:“他和林飞龙一样,以他独特的形式丰富了欧美现代艺术的版图,从这个角度上来说,他们都是华人艺术家中真正世界范畴的大师。”如今,霍刚来到香港和南京举办展览,更是载誉归来后与故乡的“再遇”。


霍刚的抽象画作品

  回看霍刚的艺术创作生涯,“东方画会”的创办时期亦是当时东西方文化思想融合的高峰时期。日本的“具体派”、韩国“物派”,以及香港藏家颇为熟悉的刘国松所创办的“五月画会”,这些与“东方画会”同时期的画派致力于将西方现代艺术观念结合东方文化思想不断推陈出新。艺术家们不断吸收西方现代艺术观念和技巧,结合东方文化和思维,接续建立自主性艺术风格团体。

  “越画越像小孩子” 

  霍刚如今已92岁高龄,是名副其实的“90后”,但他却觉得自己“越画越像小孩子”。如果要为自己的风格加上关键词,霍刚以“无中生有”和“与众不同”来形容。“我会多方面思考,去画出具有建设性、实质性的作品,所以会偏向理性和抽象。”霍刚说。

  理性的几何图形,给人带来坚实的感觉;而霍刚的画作也大多以蓝、绿色调呈现,又不自觉使人联想到湛蓝的天空、水波粼粼的湖水或是冬日的冰雪,洋溢着属于东方的抒情抽象。他并没有为每幅作品下注解,更希望得到观众的亲自解读,慢慢感受他笔下那极简且富有诗意的视觉语言。但在看似经过精密计算的理性表面之下,于霍刚而言,创作却是感性大于理性的行为:“心情好时我会画画,心情不好我就作罢,待心情好再继续。就像是安定时就会画得较异想天开、把灵感表现出来,所以创作是绝对自由的。”

  创作的自由,坚持着只画出自己的所思所想,当中也有一套属于霍刚的独特思想和哲学。在他的创作中,求变是永恒的主题。打破过往的想法,也要创作出别人不曾想过的,当然不易。他的作品看似轻盈,实则饱含心灵的厚度,使他的创作色彩愈来愈浓烈鲜明。放弃超现实的局限性,改用更自由的抽象去表达,在画布的有限空间里展开无限遐想。他以建造房子作比喻,“绘画的每个画面就是一个空间,等于有一块空地让你建筑房子,想要建成什么样子、哪里要留白,都要自己去构思;而画里的造型、线条、色彩、光等都是用我喜欢的元素去呈现。”


霍刚作画讲求变化,多用冷色系,偏好蓝色

  这份纯粹就是他的创作基调,使其笔下的一根线、一个点都有独特的意义和内容。“我喜欢极简的艺术,愈简单愈喜欢,而愈简单又愈发难画。因为要在简单里表达一些复杂的东西,是很难的。”这一个“难”字,在与霍刚的聊天中出现多次,而每次出现,都更彰显出他的艺术精神。

  谈及如何理解画布的有限和空间的无限,他反驳道:“空间是无限的。这不是世界观,而是宇宙观,因为世界观对我来说太小了。”

  “一个空间就是一个世界,不一定要有实在的东西才是一个世界,而我是无限的,我要打破这个领空的限制,这是一种哲学思维。虽然我不是科学家,但我可以追求科学家的那种无穷无尽的思维和无限可能。”霍刚这样说。

分享到: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