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台儿庄大战纪念馆群雕《五十七勇士》
中国人民抗战的壮阔开篇
明治维新后,日本走上了军国主义道路,逐渐形成以针对中国为主的对外侵略扩张的大陆政策。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炸毁辽宁省沈阳市北郊柳条湖附近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反诬是中国军队所为,借此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并进攻沈阳,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由于国民党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1932年,东北三省全部沦陷。日本扶植成立伪满洲国,开始了漫长的殖民统治。
面对日军进犯、国土沦丧,中国人民迅速进行抵抗,拉开了局部抗战的序幕。中国共产党率先高举抗日旗帜,1931年9月20日,中共中央发表《中国共产党为日本帝国主义强暴占领东三省事件宣言》,号召一致“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强占东三省”。
2025年6月25日,北京市丰台区,宛平城,“七七事变”日军攻打宛平城留下的弹坑
1932年1月,日军突袭上海闸北地区,驻防淞沪的第19路军奋起抵抗,中国共产党发动上海民众支援前线,军民联合抗敌,向全世界彰显了抵御外侮的勇气与决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东北抗日义勇军及以此为基础组建的东北抗日联军,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游击战争,极大鼓舞了全国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
侵占中国东北后,日军又继续向华北侵略扩张。国民党爱国将领顽强抵抗,发起长城、察哈尔和绥远抗战,局部抗战规模进一步扩大。
1935年,日本制造策划“华北自治”,民族危机的加深,激发了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一二·九”运动爆发,先进的抗日救国团体相继成立。面对日益严峻的抗日形势,尽管国民党当局顽固坚持“攘外必先安内”,中国共产党仍以民族大义为重,及时提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并为实现国共第二次合作、促成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局面进行了努力。
全民族抗战的坚守与担当
1937年7月7日,日军蓄意挑起“七七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抗击侵略、救亡图存成为中国各党派、各民族、各阶级、各阶层、各团体以及海外华侨华人的共同意志和行动,中国形成了最广泛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由此进入全民族抗战阶段。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组织大规模会战,阻滞日军的进攻步伐。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互配合,彻底粉碎了日军速战速决灭亡中国的企图。平型关大捷一举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全国人民的抗战信心。
进入相持阶段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的主战场。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推行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方针,开辟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有效牵制并歼灭大量日伪军队,百团大战沉重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敌后战场的地位、作用日益突出,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在民族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港澳台同胞义无反顾投身全民族抗日救亡的洪流中。香港成为中国获取国际援助的重要通道,大量战略物资经此转运至抗日前线;澳门同胞发起各类救亡团体,为抗日筹集经费,组织募捐;台湾同胞勇于反抗日本殖民统治,展开抵制“皇民化”运动。其中,李友邦领导的台湾义勇队回到祖国大陆参加抗战。港澳台同胞以实际行动,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为全民族抗战做出重要贡献。
海外华侨华人也积极开展抗日宣传与动员,通过捐款、捐物、认购救国公债等方式,将资金和物资送往中国。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华侨捐款达13.2亿元,认购救国公债11亿元,侨汇高达95亿元。陈嘉庚等爱国华侨还组织慰劳团、医疗救护队等团体,归国参与战地服务,为中国抗战提供有力支持。
此外,中国抗日战争还得到了反法西斯同盟国及国际友人的帮助。在1937-1941年,苏联向中国提供军事援助并派遣空军志愿队参战;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加大援华力度,追加贷款与租借物资;英、法等国也不同程度上支援中国。同时,还有来自朝鲜、越南、加拿大等国的国际友人直接投身中国抗战,与中国人民并肩战斗。
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中国签署《联合国家宣言》,推动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中国战场牵制并抗击日本三分之二以上的陆军和部分海军、空军力量,有效支持同盟国对日作战,阻滞与延缓日本的“北进”和“南进”计划,摧毁了日本与德意法西斯配合、意图称霸世界的阴谋。
随着国际地位的显著提升,中国参与战后世界秩序的重建,并参与拟定联合国的组织架构与基本章程,受邀参加旧金山会议,成为联合国的发起国、创始会员国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为建立战后国际新秩序、促进战后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力量。
抗战精神的世界回响与国际担当
习近平主席指出,“80年前,中国人民经过14年浴血奋战,彻底打败日本军国主义侵略者,宣告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完全胜利。这是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陷入深重危机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转折点,也是世界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4年浴血奋战,中国以3500万以上的军民伤亡、巨大的财产和经济损失为代价,彻底粉碎了日本军国主义殖民奴役中国的图谋,有力捍卫了中国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从觉醒到复兴的历史枢纽,强化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使民族觉醒与团结达到了空前高度,争取战争胜利、实现民族复兴,成为了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追求。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弘扬抗战精神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启迪今天、照亮明天,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续写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篇章。
第一,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中国共产党是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就没有中华民族的独立与解放。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确保中国式现代化沿着正确方向前进,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二,弘扬爱国主义,传承伟大抗战精神。全面抗战爆发后,在爱国主义的感召下,中华民族实现了最广泛、最深刻的社会动员,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孕育出的伟大抗战精神,更是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上,更需要以爱国主义情怀和伟大抗战精神,汇聚起中华儿女同心同德、共同奋斗的磅礴力量。
第三,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和平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国始终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在世界百年变局加速演进,外部环境更趋复杂严峻的形势下,中国人民更要坚决捍卫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成果,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站在人类文明进步一边,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国在抗日战争中铸就的坚韧品格与和平信念,不仅深刻塑造了自身的发展道路,也为其在国际舞台上践行大国担当奠定了坚实根基。
在国际舞台上,中国始终积极捍卫国际公平正义,坚决反对任何歪曲、否认历史的行径。面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中国坚持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为化解地区冲突、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从推进共建“一带一路”,到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从应对全球公共卫生挑战,到携手应对气候变化,中国以务实行动践行抗战精神中爱好和平、反对侵略的理念,展现了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为世界持久和平、共同繁荣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臧运祜 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陈佳奇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