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纪念馆,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那幅醒目的巨幅标语:“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馆内人流如织,共同见证着民族脊梁的巍然屹立。
“此次展陈筹备了一年多时间,于2025年4月正式布展,历时三个月完成。”馆长罗存康在接受媒体采访中介绍道。他表示,“希望通过我们的展览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付出了巨大牺牲,也做出了重要贡献。”
观众在参观《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本次展览以“铭记历史 缅怀先烈 珍爱和平 开创未来”为主题,展览面积1.22万平方米,展厅内展出照片1525张、文物3237件,主题展览将作为基本陈列长期展出
浩气长存:卢沟桥上的赤诚忠魂
漫步展馆之中,仿佛每一步都踏在历史的回音里。一件件文物,一段段史实,交织成中华儿女浴血奋战的壮丽史诗。展柜内,泛黄的证书、斑驳的步枪、破损的军装……无声地向观众们诉说着中华民族那段浴火重生的岁月。
展厅内,一份发黄的《革命烈士证明书》格外引人注目。证书的主人公叫沈忠明,是“七七事变”中牺牲的中共地下党员之一。“1937年7月8日黎明时分, 400多名日军重兵包围回龙庙,企图抢占这一战略要地。当时,中国守军仅有六七十人,装备简陋,仅配备数挺机枪和七十条步枪。尽管敌众我寡、装备悬殊,中国将士们依然同仇敌忾,作战异常勇猛。然而,由于双方力量对比悬殊,守军伤亡惨重。沈忠明虽身负重伤,仍坚持指挥战斗。敌人多次冲至守军阵前,双方展开激烈的近距离格斗。最终,守军将士们怀着满腔悲愤与敌人拼杀,壮烈殉国。”现场讲解员向观众们动情地讲述道。
“他打红了眼,从受伤战士手中夺过机枪扫射,肩中子弹后仍挥大刀肉搏,最后被日军连砍两刀牺牲。”沈忠明的二儿子沈树敏曾深情回忆道。这场战斗中,沈忠明以鲜活的生命践行了“以死报国”的誓言。
事实上,在卢沟桥抗战过程中,英勇杀敌、冲在前列的共产党人并不仅沈忠明一人。在卢沟桥抗战时期,二十九军中活跃着数十名共产党人。他们有的担任基层军官,以身作则,带领士兵冲锋陷阵;有的作为普通士兵,不畏生死,奋勇杀敌。
这些共产党人,用他们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英雄。他们不仅是战场上的勇士,更是民族精神的传承者。在卢沟桥抗战的烽火岁月中,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谱写了一曲曲壮丽的英雄赞歌。他们的英勇事迹,将永远铭刻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丰碑上,激励着后人不断前行。
历史回响:烽火岁月里的家国誓言
在展馆现场,平型关大捷、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等重大战役通过详实的数据、珍贵的老照片以及一份份历史档案生动再现。全面向现场观众们呈现出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坚定不移地站在抗日战争的最前线,成为坚持抗战的中流砥柱。
《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展,第六部分“得道多助 世界各国人民对中国抗战的支持”
“骑兵连连长刘兰斋率领部队打响第一枪,成功诱敌深入;中共特别党员张克侠参与战役指挥,提出精妙的作战方案;‘传令兵’刘培植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力挽狂澜,稳定了战局……”讲解员饱含深情地讲述着台儿庄战役中一件件英雄们的英勇事迹,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历史的回响,令在场的每一位听众无不感受到那场战役的壮烈与伟大。
台儿庄战役的硝烟中,不只有正面战场将士们的浴血冲锋,在敌后战场,无数爱国志士同样以热血为墨,书写着保家卫国的壮志篇章。
在鲁西大地上,国民党山东省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保安司令兼聊城县县长范筑先,誓死守土,发动群众组织武装力量,进行抗日游击战争,并领导建立了鲁西北抗日根据地。为发展壮大抗日武装力量,他改编了一大批民团和“绿林”武装力量,同时支持鲁西北共产党组织建立和发展自己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使鲁西北成为坚强的抗日堡垒。
鲁西北抗日根据地建立仅一年多时间,范筑先率部参加大小战斗八十余次,击毙日军、缴获战利品无数,还烧毁敌机数架、汽车多辆,沉重打击了日寇嚣张气焰,进一步巩固和扩大了鲁西北根据地。
然而,1938年11月中旬,日军集结兵力自济南向聊城发起进攻。由于国民党顽固派的掣肘,作战计划迟迟未能实施,致使战机延误,范筑先被困孤城。经过昼夜鏖战,终因敌众我寡,聊城失守。11月15日,范筑先与当时共同坚守的七百余名官兵壮烈殉国。
“老爷爷出身贫寒,却深知‘国家兴亡,匹夫有责’。他的一生,是充满革命与战斗的一生,他将宝贵生命献给了民族独立与解放的伟业。”范筑先曾孙女范鹏辉动情地说道,“希望这些鲜为人知的感人故事能让更多人了解,如今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应当缅怀先烈,不忘历史。”
山河为证:保家卫国的人民史诗
步入展馆内“地道战”的复原场景,仿佛拉开了通往烽火岁月的活页。房脊上,队伍弓身疾行;“芦苇荡”里,一叶扁舟贴水而过;钻入狭窄低矮的“地道”,大屏幕上地道战、水上游击战、地雷战的片段轮番映现,敌后根据地军民以巧制强的智慧与勇气跃然眼前。一旁的游客轻声哼起电影《地道战》的插曲:“地道战,嘿!地道战……”,尘封的记忆在此刻与历史的真实相互照映,令现场气氛更添沉浸与震撼。
从冀中的纵横地道到太行山的峭壁绝壑,坚忍不屈的精神在不同战场以不同形态传承。展柜里,狼牙山五壮士之一宋学义的腰卡虽已磨损,却仍像一枚指向勇毅的坐标,吸引着大家的注意。
孩子们围在展柜前,睁大眼睛听讲解员讲述:“1941年,日军重兵围攻河北省保定市易县狼牙山地区。晋察冀军区第一军分区一团七连二排六班的班长马宝玉、副班长葛振林和战士胡德林、胡福才、宋学义等五人同五百余名日伪军激战5个多小时,在完成了掩护大部队和几万群众撤离的任务之后,把其引向了狼牙山的主峰棋盘陀。激战终日,造成敌人重大伤亡。”“在子弹耗尽的情况下,5名战士誓死不屈,毅然砸毁武器,跳下悬崖。马宝玉、胡德林、胡福才壮烈牺牲。葛振林、宋学义因被挂于树上才得以脱险。”讲解员的声音带着对英烈的崇敬,将狼牙山五壮士的生命最后关头清晰地呈现在大家眼前,在场的观众都被这份“宁死不降”的壮烈深深触动,一旁的小男孩更是攥紧了家长的手,听得眼睛都不眨一下。“原来电影里的英雄真的存在!他们明明知道跳下去就是绝路,仍然一跃而下,太了不起了!”他轻轻踮起脚,盯着展柜里宋学义的腰卡又补充道,“我回去后也要把他们的故事讲给班里的同学听,让大家都记得这些保护国家的勇士。”
和平需要捍卫,记忆需要传承。唯有以敬畏铭记每一段历史的真相,用行动守护每一份当下的安宁,和平的光芒方能跨越世代、永续闪耀。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