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热点专题>亚洲文明大会>特别报道

只有姹紫嫣红,绝无高低优劣!七大专家解读习主席的“文明观”

2019-05-16 09:56:00 【关闭】 【打印】

  今天(5月15日)上午,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开幕。2000余名来自亚洲47个国家和五大洲的各方嘉宾参加大会的开幕式和分论坛。

  “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开幕式上发表的主旨演讲意味深长,也引起了专家学者的热议。 

  共同探讨文明繁荣之道, 

  为各文明互学互鉴增添动力 

  于洪君 

  盘古智库顾问委员高级顾问 

  原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副部长 

  正在北京举行的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继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之后,中国主办的又一场重大主场外交活动。

  在当前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人类文明交流互动进入历史新阶段的情况下,来自亚洲地区和世界各地的许多国家领导人以及专家学者,就亚洲文明与人类社会其他文明的发展路径及其融合发展问题深入沟通,坦诚对话,有利于扫除形形色色的“文明冲突论”的阴霾及其消极影响,有利于亚洲各国与世界各国人民携手共进,共同应对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孤立主义、保守主义等各种反文明行为带来的新挑战。

  人类文明本质上是多元而平等的,是在交流互鉴中实现进步发展的。出席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各国领导人基于文明因交流而多彩、因互鉴而丰富的这一重要共识,相互交换治国理政经验,共同探讨亚洲文明持续繁荣之道,意义不言自明。

  无疑,习近平主席在开幕式上所作的主旨演讲,与会各国领导人达成的新共识,将为引领亚洲文明与时俱进繁荣发展,为亚洲文明与世界其他文明互学互鉴增添新的动力。

  坦诚分享历史经验教训, 

  为如何实现文明共处提供答案 

  梁亚滨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副教授 

  作为一个国际政治学者,谈到文明,我会不由自主地会想到亨廷顿所提出的“文明的冲突”。但是,这种带有宿命论的观点和看待世界的视角带给世界的并非和平和安宁,反而是更多的问题,甚至成为“自我实现的预言”。

  近些年,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和地方不断出现,给世人提出了一个越发严峻的问题:如何实现各种文明和平共处?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强调:“人类只有肤色语言之别,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认为自己的人种和文明高人一等,执意改造甚至取代其他文明,在认识上是愚蠢的,在做法上是灾难性的!”

  对此,他提出四个“坚持”,作为中国对文明间如何交流与交往的答案。其中第一个也是最为核心的“坚持”就是“相互尊重、平等相待”。这是数千年来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交往的历史经验和教训。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各个文明之间才能真正做到“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和“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世界各族人民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创新发展”,不仅消除冲突,而且共享繁荣。所以,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此时此地召开,非常具有现实意义。

  为克服当下全球经济危机, 

  解决国际经济动荡增强信心 

  张国斌 

  察哈尔学会副理事长 

  中国前驻法国斯特拉斯堡总领事 

  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中以“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这一阐述,精准全面地介绍了中华文明的特点,为亚洲文明的携手发展指明方向,注入强劲动力。

  也正是由于中华文明在几千年的实践中不断总结和积累,才使得中国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取得如此突出的发展成就,为亚洲其他国家和其他文明树立了榜样,这种感受伴随我四十余年的外交生涯愈发深切。

  此外,习主席的演讲也为克服当下全球经济危机,解决中美贸易争端引起的国际经济动荡增强了信心,让更多国家和文明了解中国的思想和理念,共建以和平与发展为主题的和谐世界。

  为跨越狭隘民族主义陷阱 

  铺设安全路径 

  李若愚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 

  今天习近平主席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提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作为一名史学工作者,我深有感触。

  从斯宾格勒到汤因比,20世纪以来的西方历史学界产生了一种声音,那就是用文明来替代传统的民族国家,作为历史研究的基本单位。“文明范式”的提出原本是对历史认识领域西方中心主义传统的批判,然而经过20世纪末西方学者的改造,在个别西方政治家的话语中,“文明范式”反而成为了打压其他文明的借口。美国特朗普政府现任国务院政策规划司司长斯金纳用“文明的冲突”来认识中美关系的言论令人诧异。

  其实正如习主席所说:“各种文明本没有冲突,只是要有欣赏所有文明之美的眼睛。”作为人类社会的一员,关于“文明之美”我们保有相同的理念,“和平”“繁荣”是所有文明的共同追求。“以美为丑”往往是因为被狭隘的民族主义遮蔽了双眼。

  马克思与恩格斯在百余年前早已预言,伴随着“人类不断扩展自己的活动范围,冲破自然和社会的种种局限”,人类社会将经历“从狭窄的民族历史走向广阔的世界历史的过程”。“文明对话”与“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些智慧结晶,将为跨越狭隘民族主义的陷阱提供安全路径。

  亚洲文明并非附属, 

  是进一步发展的重要基础与自信 

  袁剑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 

  习主席倡导亚洲文明、亚洲人民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彼此之间“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对我们颇有启示。

  在如今这个变化复杂的时代,我们有必要树立亚洲作为一个整体的自信。虽然亚洲本身是西方文明所作的一种区域性分类,但这不代表亚洲诸文明就是附属于西方文明的。数千年的历史与传统,奠定了亚洲文明的雄厚根基,这是我们得以进一步发展提升的重要基础与自信。

  亚洲诸文明各自有其独特性,在亚洲各国的交流合作中,正如习主席所说的,要“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只有这样,才能在这片大洲上开创亚洲文明和谐共生的宏伟事业。

  一个和平安宁、共同繁荣、合作共赢、开放融通、美丽清洁的亚洲,是全亚洲人民的期望。这种亚洲命运共同体内部的互相理解、信任与友谊,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内部的互助互爱一脉相承,也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区域性的实践基础。

  新的共识,将成为亚洲 

  发展的新基础、新起点、新路径 

  靳飞 

  盘古智库学术委员 

  日中传统艺术交流促进会首任理事长 

  北京戏曲评论学会会长 

  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是一次当下罕有的以人与人的心灵交流为主题的高规格高水平国际会议,具有独特且深远的意义。

  亚洲各国山水相接,命运相连。特别是近现代以来,在西方工商业文明深刻影响之下,各国不同程度地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时至今日,百年来之种种变化,包括因此种变化而引发的利与弊,无不深入到各国国民日常生活之中,既为各国国民带来福祉,亦不乏困惑与痛苦。

  这亟待亚洲各国有识之士从亚洲的历史、地理、气候、人情出发,对近现代以来的种种变化,做出必要的梳理、总结、消化、扬弃,尽可能达成更多的共识。

  这种共识,势必成为今后亚洲各国进一步开展相互间合作的新的基础;这种共识,势必成为亚洲各国国民思考现实问题的新的出发点;这种共识,势必成为亚洲与世界相互理解融合的新的路径。期待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成为心灵的“丝绸之路”的起点。

  中国领导人的“文明观”: 

  多彩、平等、包容 

  王鹏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副研究员 

  本次亚洲文明对话大会旨在传承弘扬亚洲和世界各国璀璨辉煌的文明成果,搭建文明互学互鉴、共同发展的平台,增强亚洲文化自信,促进亚洲协作互信,凝聚亚洲发展共识,激发亚洲创新活力,为亚洲命运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提供精神支撑。

  在延绵千年的中华传统哲学思想中,“和合”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在数千年的岁月中形塑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也深深融入习近平的世界观、文明观之中,成为习主席有关世界和谐秩序、全球治理等思想理念的重要的哲学来源。

  正是在深厚的古典文化基础上,习近平主席创造性地继承并发展了中国古典“和合”文化的思想,并参照新时代的世界发展新趋势、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新要求,逐步创设、形成了极具中国特色的世界文明观。在中国领导人眼里,文明永远是多彩、平等、包容的,而不是单一、歧视、互斥的。

分享到:
上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Copyright © 1998 - 2016

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060000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