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造林是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再造林可以恢复生态系统的平衡,并为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提供支持与机会。作为西藏首个规模化山体造林的重大生态修复工程,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规划范围以拉萨河为主线,东西绵延近200公里,计划完成国土绿化面积206.72万亩。面对高海拔缺氧、寒冷和干旱的极端气候条件,工程开创了“因地制宜、科技赋能”的生态修复新模式,创造了高海拔地区人工造林的生态奇迹。如今,这片曾经的荒山正在焕发绿色生机。
七八月的拉萨南北山,是一年中最美的时节。漫山遍野、各式各样的花朵竞相绽放,五彩斑斓。对于在拉萨南山公园工作的护林员扎西曲培来说,这里已经成为他心中的第二个家。“我在这里面已经都工作了十多年,慢慢的在树上面有感情了,树能给人提供最好的空气了。”扎西曲培说。
在工程实施过程中,拉萨市林业和草原局坚持生态惠民的原则,积极吸纳农牧民群众参与工程建设,累计参与人数达710万人次,带动群众增收约25亿元。“我们还组建了由西藏大学、西藏农牧学院、北京林业大学等高校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组,专职负责科技创新工作。”拉萨市林业和草原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尹培凤表示。
为了确保造林质量,工程团队从施工过程到苗木质量,再到栽植技术和管护养护,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把关、精心组织,将无人机运输、智能灌溉系统、智能监测系统等先进技术应用于造林过程中,极大地提高了造林效率和质量。“在树种选择上,我们因地制宜,优先选用了适应高原寒冷、干旱气候的树种,如油松和山杏等。为了确保苗木的适应能力和成活率,所有引种树种都必须在拉萨驯化180天以上。”西藏自治区林业调查规划研究院专业技术人员普罗介绍道,他们还积极做好土壤改良工作,通过客土改良和施用有机肥等措施,改善了土壤的墒情,为苗木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南北山绿化工程启动以来,累计完成营造林近70万亩,造林整体成活率超过85%,部分立地条件较好区域高达90%以上。科技的引入和因地制宜的创新实践不仅保障了工程顺利实施、达成了良好效果,更为高海拔生态修复提供了借鉴方案。
预计南北山绿化工程建成后,相当于多了600多个南山公园,年均可新增储水约4980万吨,固碳量约22.91万吨,释氧量约19.3万吨。生态优先的理念融入雪域基因,拉萨探索出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步提升的绿色发展之路。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