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世界屋脊的冰雪怀抱中,纳木错如同一面镶嵌在青藏高原上的天空之镜。这座平均海拔4718米的高原湖泊,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大型咸水湖,因其湖底沉积的“地质档案”,成为国际古气候研究的天然实验室。
“地质档案”
“纳木错是追溯到更早时期进行古气候重建的一个关键地点。”德国格赖夫斯瓦尔德大学教授托尔斯滕·哈伯策特尔(Torsten Haberzettl)道出了国际学界的共识。他带领的德国科研团队正在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的实验室中,与来自英国、美国、瑞士以及中国的科学家们一道,对纳木错湖底沉积物进行深入研究。
纳木错位于西藏自治区中部、羌塘高原最东端,地处西风环流与印度季风交汇处,气候变迁显著而复杂,湖底层层堆积的沉积物存储着数百万年间环境演变的信息,是揭示地球环境变迁规律的重要窗口。
2024年7月,科学家在纳木错湖底成功采集到了长度总计为951.12米的湖芯,这是第二次青藏科考2024年重大标志性科考活动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国际大陆科学钻探计划(ICDP)中海拔最高的钻探项目。
“这些湖芯是珍贵的‘地质档案’,”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西藏纳木错高寒湖泊与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站长王君波指着湖芯兴奋地说,“它可以告诉我们过去大概五六十万年,这个区域的气候、环境演变规律以及生态系统的演化过程。”
二十年磨一剑
在海拔4730米的纳木错湖岸上,王君波指着不远处的白色观测站说:“这是我们2005年就开始建立的纳木错多圈层综合观测研究站,从最基础的水文、气象观测,到湖泊生态系统、地质构造的深入研究,再到国际合作项目的开展,每一步都凝聚着科研人员的心血和汗水。”
在持续20年的野外观测和研究过程中,科学家逐渐揭示了高海拔、强烈太阳辐射下,湖泊热力学特征的独特响应。同时,他们还解析了青藏高原大部分湖泊显著扩张的原因,并发现约16500年前纳木错区域气候从西风环流转为印度季风主导,从而奠定了今日的生态格局。
湖芯里的国际对话
“这些成果的取得,离不开我们科研人员的辛勤付出和国家的政策支持。”王君波感慨道,“同时,国际合作也一直是我们站里的一项重要工作。通过与国际科研机构的合作,我们不仅能够共享科研资源和技术手段,也能助推全球相关科研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托尔斯滕教授对此也十分认同:“中国科研人员的开放胸怀令人印象深刻,一个工作组无法完成所有事情,我们需要全球伙伴。国际合作越紧密,我们的研究成果就会越好。”
如今,全球气候变化加剧,青藏高原这座“亚洲水塔”的生态价值愈发凸显。随着观测网络的完善、国际合作的深化,这座世界屋脊上的科研基站将持续为解读“第三极”生态密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关键科学支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