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时事

让现代医疗技术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

2024-09-06 16:00:00 【关闭】 【打印】

  从首都北京到西藏拉萨,虽然隔着千山万水,却因长达30年的援藏情谊紧密相连。 

  今年是对口援藏30周年。30年来,对口支援西藏机制不断完善,对口支援力度不断加大,先后有10批近1.2万名援藏干部人才在雪域高原奋战。 

  特别是自2015年起,“组团式”医疗与教育援藏成为新亮点,北京市积极响应,“组团式”医疗、教育援藏工作陆续展开。通过“以院包科”、“以省包校”的创新模式,改变了过去短期帮扶、分散式援助的模式,通过集中派出专业技术人才进藏,开展全方位、深层次的帮扶,不断补齐西藏医疗、教育短板。不仅提高了援助的效率和质量,也使得援助更加精准和有效。 

北京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拉萨市人民医院供图) 

  “你们中有谁感到身体不舒服吗?我这里备有氧气瓶,可以随时提供帮助,咱们还有北京来的专家……”在拉萨市人民医院门口,记者们刚下车就感受到了来自北京市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生们的温暖与关怀。 

  据了解,该医院是拉萨唯一一家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20158月,北京市首批医疗人才“组团式”援藏干部抵达拉萨市人民医院,至今已派遣10批共171名管理及临床专家。这些力量不仅充实了该医院医疗团队,更有效促进了西藏医疗条件的改善。 

  来自北京友谊医院消化科的何振任是第十批“组团式”援藏医疗队队员。现任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援藏主任。据他介绍,在援藏医疗队的支持下,拉萨市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实现了跨越式高质量的发展。“该科室由消化内科门诊、病房、消化内镜中心组成。科室自2018年以来,在北京友谊医院‘以院包科’援藏专家持续帮扶下,通过持续的技术援助和创新,实现了多方面的显著成果,尤其在消化道肿瘤的早期发现与治疗上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甚至在某些技术方面超越了西藏自治区人民医院,成功实现了‘弯道超车’。”何振说。 

消化科援藏主任何振指导团队开展治疗(拉萨市人民医院供图) 

  今年728日,何振和20名北京医护人员来到拉萨市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援藏工作。初到拉萨,何振还未完全适应高原的气候,就做了一台令他印象极为深刻的手术。“一位60岁的藏族女性患者在做胃镜检查时被发现有贲门早癌,在进一步的细致检查中,我们又发现了另外一处早癌病灶。经过8小时的高难度手术,和本地医生交替完成了这两处病灶的切除。术后患者恢复良好,没有出现并发症。”何振说。 

  据了解,以前当地医院无法进行消化道早癌筛查和治疗,而如今可以通过提高胃肠镜筛查水平,发现大量早癌患者,并通过内镜手术进行根治性治疗。然而,内镜治疗虽拥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等优势,但操作过程中可能出现消化道大出血等情况,这对操作医生的专业技术及突发状况应变能力要求相当高。如何让更多的当地医生规范掌握该项技术,成功帮助更多患者,那就一定要让内镜治疗技术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 

  援藏专家手把手“师带徒”,把“输血”变为“造血”,努力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医疗队伍。他们通过实际操作示范和理论教学,将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当地医生。何振说,这种“师带徒”的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当地医生的操作技能和诊治水平,使得许多原本需要转诊的病例现在可以在本地得到妥善治疗。 

20203月 王文海援藏主任为肝门部占位患者行超声内镜引导下细针穿刺抽吸活检术(EUS-FNA)(全区首例),至今已开展24台(拉萨人民医院供图) 

  与此同时,在援藏力量的支持下,拉萨市人民医院在硬件设施上也得到显著改善。何振告诉记者,许多设备已达到北京友谊医院的同质化水平。“在处理复杂病例时,援藏医疗队采用MDT(多学科综合门诊)协作模式。例如,对于涉及普外科、儿科等多个科室的问题,援藏医疗队的专家会组成一个团队,共同商讨治疗方案,确保患者得到最佳医治。” 

  医疗技术的成熟和服务水平的提升,获得了越来越多患者信任和选择。“以前当地居民在遇到复杂疾病时往往需要长途跋涉到外地就医,这不仅增加了患者的经济负担,也耽误了最佳治疗时机。‘组团式’医疗援藏政策的实施改变了这一状况。现在,通过口口相传,阿里、林芝等地区的患者都来拉萨看病。”为此,何振深感欣慰。 

   

分享到:
上一篇 下一篇 责任编辑:

微信关注 今日中国

微信号

1234566789

微博关注

中国外文局西欧与非洲传播中心(今日中国杂志版权)所有 | 京ICP备10041721号-4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86-10-68996373

Copyright © 1998 - 2024